用聲音傳遞和平心聲 百余人接力誦讀《魏特琳日記》
11月19日上午,《魏特琳日記》誦讀作品“紫金草工作室”強國號上線儀式舉行。
葛道榮敲響和平鐘。通訊員 蔡美婷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
南報網訊 (融媒體記者 許琴) “在南京的日日夜夜——我的日記是從1937年8月12日開始的……”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社會志愿者蔣愛紅朗讀《魏特琳日記》的開頭部分。11月19日上午,《魏特琳日記》誦讀作品“紫金草工作室”強國號上線儀式舉行。
《魏特琳日記》全文50多萬字,是繼《拉貝日記》后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。今年8月,紀念館向社會各界招募遴選了100多名朗讀愛好者,接力誦讀。114份、共計34個小時的聲音產品組成完整的《魏特琳日記》。
19日上午,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老人敲響和平鐘,并按下《魏特琳日記》誦讀作品強國號上線按鈕。當年,葛道榮曾帶著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,在那里,他們受到了魏特琳女士的庇護。葛道榮激動地說:“感謝救助難民的魏特琳女士!”
每個人的聲音是微薄的,但114個聲音匯聚在一起,能夠聚成一束光,形成一股力量。參與誦讀的都是紀念館的社會志愿者,他們中有大學老師、播音主持專業老師、電臺電視臺主持人,還有喜馬拉雅網紅主播。志愿者們用聲音再現魏特琳女士的悲喜哀樂、展現她的大義凜然、表達她的焦慮和無奈……用聲音告訴世界:擁護和平,反對戰爭。
講解志愿者喬薇多次在朗誦大賽中獲獎。去年,喬薇成為一名講解志愿者,負責講解展覽“國際人道主義救援”部分。“這段講解的經歷讓我更好地誦讀《魏特琳日記》。”喬薇說,她讀著讀著,內心就會起伏,所以要盡量控制,盡可能完美地呈現。
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、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曾參與《魏特琳日記》翻譯工作。他說,《魏特琳日記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,其中記錄了日軍暴行,也記錄了魏特琳女士生活的點滴,日記中的很多細節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比如從1937年8月15日至當年12月12日,日記中曾144次提及防空警報響起;再如1937年12月17日,記錄了日軍強迫收容所管理人員跪下、被抓走的婦女發出凄慘的叫聲,這些細節描述得非常詳細。
紀念館副館長凌曦說,紀念館是一個記憶之所,也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和平教育的平臺。近年來,紀念館以藝術性展覽、音視頻傳播作品、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、沉浸式情境演出等多種形式,開展教育活動,傳遞歷史記憶。未來,紀念館將凝聚更多的有識之士,共同策劃開發更多符合新媒體傳播、能夠抵達人心的藝術類產品,傳承歷史記憶,傳遞和平理念。
-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展走進日本京都2020.11.15
- 近百名國際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沙龍 2020.10.12
- 文都南京·共讀經典 經典名篇網絡誦讀大賽啟動 2020.09.29
-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開創未來2020.09.04
- 江東門紀念館全網推出線上8小時接力講解抗戰史2020.09.04
-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南京舉行國際和平集會 2020.08.16
- 這些花語有深意,它們傳遞著和平的聲音2020.07.30
- 和平來之不易 歷史必須銘記2020.06.27
- 詩文誦讀致敬援鄂白衣戰士 2020.06.15
- “給和平一個機會”!全美多地出現反戰抗議活動2020.01.10